微信扫一扫

《问政青岛》来了,直播问政、直面问题、直击要害。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市直部门。在一个多小时的问政时间里,购房遭遇霸王条款、共享产权房成为黑中介谋私工具、老楼加装电梯难、道路久修不畅、垃圾分类厂成了垃圾山,5个尖锐问题毫不留情地展现在住建局负责人面前。

当这些问题无遮无拦地呈现在问政现场和电视屏幕前,不光让现场住建局的领导“红了脸、出了汗、坐不住、等不得”,也让其他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倍感压力。
直面问题,对于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上的种种不担当、不作为、不会作为的问题,住建局不仅认账,也承诺改进。在欢乐滨海城等聚居区道路不畅的问题上,面对问政员对问题解决时效的一再追问,住建局局长立下承诺,以人格担保一定解决问题。
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应后,现场15名问政团成员还通过投票器现场进行满意度投票,住建局长以“人格担保”一定解决的道路不畅问题,获得了12票满意;但买房遭遇霸王条款的回应,仅获得4票满意。

《问政青岛》是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部署,由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融媒体问政节目。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岛市从去年推出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今日聚焦》,再到今年开办融媒体问政节目《问政青岛》,以监督促发展、促落实,彰显出青岛自上而下、刀刃向内推动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问政青岛》要开播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观众和网友们的强烈关注、未播先火。在首期一个多小时的直播问政中,电视和网络直播获得了全网广泛关注,开播两小时后,“蓝睛”客户端的围观人次就达到62万人次。涛君联系到《问政青岛》节目相关负责人和具体“操盘手”,第一时间对节目的台前幕后进行“全景式”还原。
舆论环境就是发展环境。作为政务公开和民众参政的一种手段,电视问政节目的价值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说到底,“问”也不是为了让青岛的政府部门出丑,而是对相关部门存在的弊病进行“诊断”。可以说,《问政青岛》首先是一个为民排忧解难的平台,目的就是要把广大群众生活中碰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摆在台面上、倒逼各级干部直面问题、推动解决。
这不仅有利于化解民众怨气,更是推动青岛各级各部门转变作风、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政府部门就应该要做到不怕问、问不怕、怕不问。

电视问政的节目在山东并不新鲜,好多地市都已开设电视问政节目。青岛的问政节目既借鉴了先行地市的先进经验,又创新性地设计了许多亮点。
问政,到底为何问?到底问什么?问哪些单位?问哪些内容?
《问政青岛》选择问政对象,不会刻板地按照市直部门、区市的排序依次进行,而是根据问题导向,哪里被投诉反映的问题多、哪里落实不力推诿扯皮,就“问”哪里,如果一个部门被市民密集投诉,那连着两期问政同一个部门也不是不可能,问题多的、落实不力的部门负责人,一定会成为《问政青岛》的常驻嘉宾。

也就是说,问政哪些单位、问政哪些内容、是由群众说了算。《问政青岛》栏目相关负责人告诉涛君,节目组派出暗访小组,从群众投诉和反映的问题中寻找筛选好线索,再由记者深入一线、进行细致的暗访,并拍摄、制作成短片,为办好节目精心做准备。
问政节目的精髓,永远在这个“问”字。
《问政青岛》采取的是直播形式,这就意味着没有给责任人留下踢皮球、找借口的反应时间,以往监督类报道中“开会去了”“还没回来”的“遁”字诀也难以施展,聚光灯下是不是有担当、有作为一目了然。

从首期播出的节目看,问政现场有两位主持人,一位的身份是问政员,一位的身份是主持人。节目组特意给二人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女主持是问政员,从问题出发;男主持则像控场员,掌握时间节奏。

问政团代表的选择也是颇费一番心思。从问政团的人员构成来看,让官员“红红脸出出汗”只是附带效果,问政团的存在,是为了在问与答中寻求一个解决方案。《问政青岛》首期节目,15名问政团成员,有3人是人大代表,分别来自律所、企业和院所;有4人是政协委员,分别来自政协机关、媒体、企业;剩下8名市民代表中,又有3名来自律所,2名来自媒体和高校,以及3名与曝光事件密切相关的市民代表。

市民代表可以将最原生态的问题抛出,来自法律、企业、学界、媒体的代表,则可以各展所长,无论是聚焦法律法规还是解决问题的成本路径,无论是对比类似案例还是剖析深层理念,问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追问是为了倒逼解决问题,各行各业的交替问答中,寻求的是一个能够不仅解决具体案例,更能以点带面整改类似现象的解决方案。
另外,现场还有一名特邀观察员,在首期节目中,邀请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作为特邀观察员。

更大的亮点还在于,《问政青岛》还创新引入线上点评员,邀请外地专家、企业家等,对青岛问题进行点评,首期节目的线上点评员,就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济南大学法学教授袁曙光。身在外地,与事件各方没有利益纠葛,能够更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分析症结,也能够更没有顾虑、更不留情面地对披露问题进行批评追问。接下来的节目中,还将邀请来自深圳等先进地区的线上点评员,用他山之石启发青岛思路。

市民的发声参与,是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市民的声音能够出现在节目现场、出现在“一把手”们眼前,《问政青岛》专门在“蓝睛”手机客户端上开设了专区进行功能配合,根据观众前期或者现场在“蓝睛”等渠道发布的留言,整理具有普遍性的、热线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由主持人现场提问,全民追问、倒逼落实。

去年以来,青岛整合各监督主体的力量,建立问题线索互通共享渠道,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务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之间的协作,逐步形成了协同监督新机制。其中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聚焦》为代表的新闻舆论监督栏目,已经在推动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解决上,展现出了强大效用。
例如公章刻制价格。
公章刻制是企业开创的第一步。然而在青岛,本应市场调节的备案公章价格,却长期以来被限制为90元到260元五种价格,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谁来规范和管理这个行业都显得扑朔迷离。青岛备案公章统一虚高的价格、有限的选择,都让企业不舒服。2019年7月3日,《今日聚焦》推出报道《公章刻制缘何从市场定价变统一定价》,曝光了青岛备案公章市场存在的价格垄断问题。新闻播出后不到两个月,青岛备案公章市场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备案公章实现自由选择、自主购买,价格降到最低30元一枚。目前,青岛新设立企业印章刻制已经免费,新注册的企业还可以免费得到一枚税务Ukey,预计每年可为创业者节约7000万元。

自去年2月22日开播以来,通过《今日聚焦》报道,直接推动了便民服务中心不便民、民宿业发展遇困境、企业复工遭遇门槛、惠企政策难落实等130多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推动了《青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商品住宅全装修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法规、办法的出台。
如今,比《今日聚焦》力度更大的《问政青岛》开播,青岛主流媒体发挥第四监督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强大,这既是主流媒体本位回归,也是时代召唤。
“虽然我们像在刀尖上跳舞,无比珍惜现在的舆论监督环境。”《问政青岛》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各级各部门都更加重视新闻舆论监督,主动解决问题,这就是进步!

节目播出后,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第一时间调度有关事项
当然,电视问政也只是一种拓宽监督渠道的形式,绝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金油”。我们期待在协同监督之下,一个营商环境更好、百姓满意度更高的最好青岛!
来源:青岛电视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