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全国两会上,青岛市长赵豪志反复提到这个词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全国两会上,青岛市长赵豪志反复提到这个词
转载
小秋于 2021/03/07 19:53:2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
1427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3月5日下午,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
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
并在参加互动交流时
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
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重要场合,
青岛市长赵豪志郑重表态,
就是要展示青岛建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底气和决心。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赵豪志在发言时“细数”了青岛的海洋优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产鱼虾贝以及海带、紫菜等,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赵豪志提到的海洋渔业值得大书特书。青岛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在水产养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过去,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鱼、贝、藻类海水养殖的首席科学家都在青岛,青岛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育种业,可谓得天独厚。目前,青岛现代渔业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前不久,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西海岸新区管委、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共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青岛蓝色粮仓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从传统水产养殖一步步走向现代海洋渔业,青岛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水产品是保障菜篮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养殖远远大于捕捞的大背景下,育种业则成为保障水产品产出的重中之重。育种业是一种“总部经济”,可以立足某地,辐射全国全球。例如,目前国内食用的南美白对虾,其良种掌握在外国手中。一对南美白对虾亲虾(种虾)的价格约200美元,我国每年进口南美白对虾亲虾需花费上亿美元。因此,青岛意识到并且也正在努力扩大海洋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前端“育种业”和后端“加工业”,让海洋传统优势更具“比较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最大的优势是海洋人才和海洋创新能力。正如赵豪志所说:“青岛具备海洋科研优势,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
海洋人才,是海洋科创能力的基础,也是经略海洋的关键。海洋科研机构云集,促进海洋人才荟萃。青岛不断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前不久,只有“高中”学历的胶州中集创赢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主管马大勇被认定为“博士”标准人才,体现了该公司“唯才是举”的硬气,一些专家建言,青岛在引育海洋人才上也应有如此魄力。目前,青岛85%的海洋人才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其成果转化率不足5%。因此,青岛一直被称为海洋科研城,而不是海洋产业城。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青岛必须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科创平台建设,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赵豪志表示,青岛正加快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 在透明海洋、超算中心、蓝色药库等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海洋科技创新,必将推动产业进步。深海掘金,最重要的是“找得到,下得去,捞得出,产业化”。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机构的技术“加持”,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
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将实现深海矿产资源的商业化开采。目前,我国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启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大科技专项,而青岛因其基础研究等先发优势,将成为其中的关键助力。除了海洋渔业、海洋科技、海洋人才,青岛拥有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也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大优势。赵豪志说,在海洋产业优势方面,青岛海洋产业体系完整,产值过千亿的行业5个,涉海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滨海旅游等在全国居重要地位。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还是青岛巨大的优势。青岛港是世界第6大综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不仅仅把港口变成一个港口运输,而是探索将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产业发展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使青岛港成为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
前不久,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能源储备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举行,当天集中开工14个工程项目,包括能源储备基地项目、液化仓储项目、粮油基地项目、通用码头及集疏运扩能项目、应急救援中心项目等五大类,总投资达141亿元。这些项目涉及集疏运、临港产业、配套设施、仓库堆场等,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董家口港区货物通过能力、能源储备能力和集疏运能力,进一步释放港口的辐射和资源集聚功能,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如何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赵豪志表示,青岛将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青岛拥有较多优势产业,当然,一些海洋支柱性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还有待加强。青岛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也正在集中力量抓海洋大项目、新兴高端项目招引。
2020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2295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额、项目数较2019年分别增长46.6%、12.1%。通过招商引资,青岛加快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立足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青岛还在谋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在扩大海洋优势产业、补足海洋新兴产业短板,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青岛还谋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担当火车头的角色。
自去年启动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胶东五市加强海洋经济优势互补提供了机遇。赵豪志表示,青岛具有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基础,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兄弟城市的联动,强化海洋领域创新合作、产业链协作,联手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五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存在着天然的产业链互补效应,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在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
具体来看,青岛海洋经济在水产育种业、航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具有优势,烟台海洋经济则强在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等,威海海洋经济胜在海水养殖、海洋信息和海工装备等……青岛应该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框架下,充分发挥青岛龙头引领作用和胶东五市海洋特色产业优势,依托组建的山东海洋经济团体联盟、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等平台载体,建立起在海水养殖、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打造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眼下,青岛正积极融入胶东一体化发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正制定《关于加快胶东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布局,实现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日前发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青岛要以全球城市网络和海洋城市网络为坐标,深化国际城市战略,突出海洋优势,彰显海洋特色,持续提升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级,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战略支撑,并作出了全面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