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不知不觉,七月过半
家长们心惊肉跳的
暑期也过了十来天
“熊孩子”们新一轮的“破坏”再次开始
为了稳住“熊孩子”们,
家长们开启了“烧脑”又“烧钱”模式
“琴棋书画”、奥数、英文,
顺便再来点“武艺”,
能整的都整上
看你还熊不熊!
最近,小编和朋友聊起
如何治住“熊孩子”时,
朋友止不住的吐槽,
为了熊孩子,
才几天,就花了上万元!
还没开始养孩子的小编受到了惊吓!
一了解才发现,
除小编的朋友外,
不少家长也陷入了“烧钱”模式!
游学+培训至少要花掉数万元
近几年,假期出国游学成为家长的新选择,市民李先生表示:“帮孩子报了一个去美国研学旅行,十几天的旅行时间,就要花费4万多元。”
同样帮孩子报了出国研学旅行的徐先生也在一旁说:“除了帮孩子报名研学旅行外,还帮孩子报名了辅导培训,这两项加起来花费5、6万多元。”
如今随意在一家在线旅游网站或是培训机构搜索“游学”,基本都有上百条产品,类型包括高端夏校、海外K12插班、国际语言课堂、本土主题营地等多种类型,令人眼花缭乱。而在价格上,像美国、英国这些热门的游学目的地,价格普遍都在4万元以上。
家长吐槽“暑假不自由”
不少家庭感到“有压力”
根据人民网的调查报告,小编了解到,在对孩子的消费支出方面,能明显发现暑期时间的花销远远大于平日上学期间。对于非假期时间在孩子身上的月均支出,35.48%的家庭为3000-5000元,24.19%的家庭为3000元以下;而对于暑期时间计划在孩子身上的月均支出,35.48%的家庭为5000-10000元,27.42%的家庭为10000-30000元,同时还有9.68%的家庭为3万元以上。
利用假期,85.48%的家庭会选择旅游(含游学、国内、国外夏令营等),67.74%的家庭会选择业余爱好兴趣班,45.16%的家庭会选择课程辅导班。其中,对于孩子假期上课程辅导班、课外兴趣班的个数,43.55%的家庭选择2个,24.19%的家庭选择3个,还有12.9%的家庭选择4个及以上。
目前关于“孩子假期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48.39%的家庭为20%-40%,20.97%的家庭为40%-60%。如此高的占比也让不少家长倍感压力,数据显示,有38.71%的家庭认为孩子假期消费对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压力”,30.65%的家庭则认为“有心理压力,怕孩子浪费了假期”。
如今暑期花销如此之多,
是否意味着就一定有高回报?
一方面各种高消费项目背后
往往也存在一些消费陷阱,
另一方面还应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家长们不要盲目跟风消费。
目前游学市场存在大量误导性宣传,有些机构营销时宣称能为中国孩子提供与外国孩子同吃住同学习的本土夏令营,实际上是把孩子们聚集在一个租来的中学或大学的教室或宿舍中,由一个外教来给孩子们上课,再用少数时间带孩子在一些学校走马观花地参观一番。
同时,一些机构利用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把一些科研中心、科技实验室等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资源,宣称为自己的独家资源,把在名校租场地找各种人搭建的“草台班子”,宣称为名校的本土夏令营。
在课程培训方面,虚假宣传、试听课与正式课差距大、课程设置注水、老师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培训乱收费、退款牟取暴利等各类陷阱也让家长们防不胜防。因此,事先充分了解培训机构资质、师资、场所条件、价格协议等应该是家长们消费前的必修课,不要随便花了冤枉钱。
暑期适当的教育消费是应当的,
但是高消费不一定意味着高回报。
放暑假的时间应该
让孩子以另外一种方式去感受生活,
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
如果还像上学时那样度过就失去了假期的意义。
记得星标我们哦~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原创整理,部分数据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晳崴
新闻爆料/新闻热线:0532-80981701
广告合作:0532-8098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