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看完泪目!他用200多张绝版老胶南照片,献礼70周年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区自媒体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看完泪目!他用200多张绝版老胶南照片,献礼70周年

转载 小秋2019/10/04 18:53:5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 作者: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 2075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老胶南·旧时光 


前不久,文旅君推出的一组黑白老照片,把人们带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老胶南,旧时光,勾起了很多人无限美好的回忆,一时间引发热议,阅读量过万。(《拍了四十年老胶南,他还没拍够》


甚至图片中的主人公看到后也给文旅君发来信息,“太穿越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40年前,躺在妈妈的怀里特别温暖!现在我们全家定居在德国,过得很幸福,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了。”


▲这张1980年老照片中的宝宝已是两个孩子的妈


拍摄者王群老师看到大家的热情转发及饱含深情的留言评论,也是百感交集,他感慨道,摄影与时代不可分,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工龄的新闻人、四十年的摄影人,感恩这个大变革年代,见证、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偶尔回首,发现生活中一些美好在等着你,一如当年。


王群老师

1976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分配到胶南县文化馆图书室。转年馆里缺少一摄影人员,因我年龄小,便让我去学摄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便掌握了摄影技巧。


1978年我第一次接触照相机,最初用的是120海鸥4型双镜头相机,使用公元黑白胶卷,用光、构图、冲洗胶卷、扩印、放大照片,样样从头开始学习。我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上山、下乡、走海边、去码头、进田园、入农家,一边摄影实践,一边辅导公社文化站站长学习摄影,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那时年轻,每天到处跑,到处拍,乡村农民、海边渔村成为我拍摄的主要题材,慢慢尝试摸索,越来越喜欢纪实摄影,从人物的性格、细节处着手,让照片有了更多可读性。


1987年调到青岛日报社成为摄影记者,拍摄的范围更广,事件多了,相机更是不离身,随时随地拍摄身边发生的事,记录百姓的寻常生活,日积月累,已经拍摄了几十万张照片。

——王群


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大阅兵,看得国人热血沸腾。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王群老师的内心更是汹涌澎湃,再次整理出自己珍藏多年的200多张绝版老胶南黑白照片,献礼新中国70华诞!文旅君从中节选部分老照片分享给大家。


每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都定格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岁月

它不仅展示了人们的生活过往

更是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

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一份记忆 

就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

一起走进老胶南·旧时光



老街·老楼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


历史的长河正从身边缓缓流淌,照片不动声色地向人们讲述平民百姓的时代变迁,摄影比任何视觉语言都强烈得多,珍贵得多。

——王群


▲1987年胶南人民路,最繁华的地段


▲那时人民路上全是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摄于1983年


▲胶南百货大楼,摄于1982年


▲胶南百货大楼售货员在卖货,摄于1981年


▲1985年,胶南一中


▲1983年,东楼小学少先队员在电影院前义务劳动


▲1985年,泊里大集,买张泊里红席过“大年”


▲1998年,小场后岚农民热炕头上看电视


响当当的老厂



说起老胶南,不得不提到那一个个响当当的老厂子。琅琊台酒是最闪亮的明星,老厂最早是1958年建的,我在八十年代去了很多次酒厂,无论是车间还是经销处,留下了一幕幕火爆的画面。


老“海化”是老胶南人对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胶南县海洋化工厂”的简称,成立于1968年,迄今已跨越51年的历史岁月。 

——王群


▲1984年,琅琊台酒厂包装生产瓶装白酒


▲1988年,琅琊台酒厂酒糟生产车间


▲1988年,胶南琅琊台酒厂的产品受欢迎


▲1985年,胶南织布厂生产车间


▲1989年,化肥厂工人在车间忙碌


▲1992年,胶南海洋化工厂



▲1992年,胶南海洋化工厂车间里


乡里·乡情

有一次到农村拍照,工作到了晚上,次日清早还要接着干,为节省时间,就在一户老乡家里住下。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但老乡真热情,热灶头上,炸花生米、炒鸡蛋、一盘青菜,拿出一壶不知存了多久的白酒,直劝得我酩酊大醉。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只见老乡又端上白酒菜肴,那会年轻哪经历过这阵式,不喝老乡不让,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喝,结果又是迷迷糊糊一天,但老乡情难忘。

——王群


▲1981年,海青郭家岔子农民养猪


▲1984年,兽医防疫打针


▲1981年,泊里一户人家盘腿上炕吃饭


▲1985年,农民冒雨交公粮


▲1989年,灵山卫农民养殖水貂。盛时,当地半数农民养貂



▲1989年胶南海崖台子沟村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打制的农具非常受欢迎


▲1988年等待化肥的农民老大爷


▲1989年小场,农民争购化肥


▲灵山卫潘进香一家凭借养貂逐渐富裕起来,

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摄于1987年


麦子·熟了  

麦收时节,为拍到农民收割小麦的大场面,我爬上附近几十米高的水塔上,好一阵乱忙活,等到回家冲洗完胶卷后,发现一张照片没拍上,全是空白片,检查发现是自己没将胶卷装在齿孔上。

——王群


▲1982年,王台农民抢收小麦


▲1987年铁山刘梅家庄,傅贵彬一家抬犁播种


▲1986年,东方红拖拉机


▲1988年张家楼,手扶拖拉机耕地夏播


▲1988年,宝山农民养牛


▲1984年,集市上的驴经纪


1983年正月里,铁山杨家山里,用推车载着老人串亲戚


▲1985年麦收时节,大村农民在麦场上打麦子


▲1995年,农民用机械脱粒小麦


开海了!

年轻学摄影期间,一次进岛拍照。途中,海上遇风浪,乘坐的一艘12马力小机帆船,一会谷底,一会浪尖,怱上怱下,不一会就吐出苦胆水,最后晕在船舱里,也不知过了多久,总算到了岛上,睡一晚,第二天才醒来。


等天气好后,海上风平浪静,又跟着渔民出海捕鱼,到渔民收网作业时船会左右摇摆、晃动,我手持相机眼睛盯住对焦屏,拍摄捕鱼场景,不多会就觉得天旋地转,再次晕倒在船上,此次拍照以失败告终。

——王群


▲1979年,琅琊斋堂岛渔民持帆船出海捕鱼


▲岛上渔民出海捕捞


▲1982年小场海边,一群孩子跟着爷爷下海


▲1984年在海边礁石上,年轻人用120双镜头照相机拍照


▲1988年,隐珠海边垂钓


▲1991年红石崖,海水养殖扇贝获丰收,捕获归来


梯田·大坝

从生产队到责任田,从农业税到农业补贴,从大黄牛黑驴到联合收割机……在党的政策春风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劳动大生产,修梯田,建大坝,各个村红旗招展,喇叭喧天,车水马龙,肩挑人抬,好不热闹,一年一个大变样,那场面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王群


▲1981年,柏乡后立柱村整修水利设施


▲1989年,大珠山治水改土,开挖水库


▲1989年,胶南镇东新村开挖大口井,改善农田灌溉


▲1988年,大珠山釆石


▲1989年,蔚为壮观的水利基础建设


笑容·醉了 

这些笑容,这些画面,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表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几十年的拍摄中,我特别喜欢抓拍人像,一个个笑容,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王群


▲1978年,公社旅馆服务员合影


▲1978年,小场一对兄妹合影


▲1979年,胶南村里祖孙三代合影


▲1979年胶南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同志在影院前合影


▲那时,中山装是标配,摄于1978年


▲1980年,一小男孩在操场上对着镜头乐呵


▲1985年,红石崖播种的妇女


▲年轻的哥哥骑摩托载着小弟弟,脸上写满了欢快与雀跃


来源: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青岛新闻网、l本文图片均为王群拍摄并独家提供本网使用

尊重原创 盗版必究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