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惊蛰,又名“启蛰”,意味着仲春时节开始。此时,气温回升比较快,春意更浓。它对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被人们视为春耕正式开始的日子。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它到来的时间点在公历3月5日-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对于这个处在春天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个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是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闹春之始。
二候,仓庚鸣
黄鹂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春气温和,连十分凶猛的苍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值得一提的是,惊蛰雷鸣较为引人注意。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并不一致。
人们也会借助惊蛰的雷声预测此后一段时期的天气,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或者是“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到来,气温回升较快,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也是一个过渡性节气。它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但有不少有趣习俗。
吃梨
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一方面,春天天气干燥,梨有去燥润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证全年都有好收成。
惊蛰时春雷出现,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想象天上有一位鸟嘴人身的雷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所以,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击鼓回应。
据说,《千金月令》上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人们把石灰撒在门槛外,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相传,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时的蹦跳之声,寓意驱除害虫。
广东和香港地区流行在惊蛰这一天“打小人”,打小人并非诅咒,而是另外的一种祈福形式。
春晴泛舟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西江月
陆可久
半夜雷车惊蛰,初春雨脚穿江。
一带青山如沐,半湾绿水停航。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惊蛰节气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天气变暖,大地回春。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乍寒乍暖,气温波动范围很大。既有春暖花开,也有寒雨锁城,因此,惊蛰节气也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过敏性疾病高发的节气,天气多变、易发疾病。
惊蛰时节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是早晚和中午的温差很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民间也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
年轻女性,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酸痛、麻木等不适,受凉后更易发生麻木、酸痛,反复多次则容易引发关节炎。
惊蛰过后,“春困”来袭。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和生活,才能够少生病、不生病。
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有利于入睡。
2、睡前稍微活动一下身体,使身体得到舒展和放松,有利于入睡。
3、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气血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有利于入睡。
惊蛰天气变暖,饮食宜清温平淡,并应顺达肝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适合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例如春笋、苦瓜、山药、菠菜、油菜、芹菜、木耳菜、芦荟、莲子等。
春天的时候肝旺,会影响到脾,这个时节,可适量摄取甜味食物,以加强脾的功能,有助抵御肝气犯脾。
来源: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