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不同程序地存在担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也有少数同学有头痛、睡眠障碍等生理问题和学习效率低下问题。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密切跟踪、研判和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心理失衡,确保心理健康。
1、针对有与冠状病毒确认病例接触史的同学的心理干预
工作小组一发现确认患者有接触史的同学,立刻请班主任第一时间与之取得联系,从生活上、思想上给予关爱,然后,心理老师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放松身心,保持良好情绪,确保学生能安心隔离。
2、针对父母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同学的心理干预
父母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同学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感,他们担忧父母被感染,害怕全家人都感染上病毒。面对这样的同学,我们的心理老师及进与他们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看到长辈们在抗击疫情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心理老师还用心理学方法为学生做情绪疏导、缓解压力、高效学习训练等,帮助他们愉快在学习与生活。
3、针对有应激反应的同学的干预
作为一个群体性的创作事件,本次疫情会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反应,如在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担忧、紧张、害怕、愤怒等不良情绪和一些错误的认知,在生理方面会有头痛、胃痛、腹泄等躯体症状, 在行为方面会出现执行力差、自制力差、无心学习等状况。很多学生因为上述的应激反应向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们总是为同学们耐心地做好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反应是正常的,是大多数人在危机状态下都会有的反应,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段清慧老师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帮助同学们克服焦虑与厌学情绪,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了学习效率。
疫情期间,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疫情可能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采取了“早预防、早疏导、早干预”的策略,做到了防微杜渐,有效预防了心理失衡与危机事件的发生,校园安全,师生健康。
供稿:学校心理咨询室; 编辑:信息科;审核: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