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 |
■建筑垃圾堆的下面就是村民的承包地 |
趁着农闲,建筑工地施工方将建筑垃圾倾倒进村民的承包地里,两年来,建筑垃圾越堆越高,成了四五米高的“垃圾山”。村民四处奔走查找倾倒垃圾的当事人,年初终于有工地承认,并答应6月1日前清理,但两个月过去了,建筑垃圾依然堆放在承包地里。
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的东岳中路,在一个挂有“中建八局施工”的楼盘建筑工地前,与投诉人东辛庄村村民杜女士碰面。“我们那片堆满建筑垃圾的承包地就在这个工地后面,通行的道路被堵在工地里了,车进不去。”在杜女士的带领下,记者沿工地北侧一条泥泞小路向南徒步绕行,大约走了200多米,路边两侧就出现了三四米高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中多数是大块的建筑混凝土构件。记者留意到,这片建筑垃圾的南北两侧分别是两个正在建设的楼盘,楼盘中间约20米宽、近200米长的空地上,遍布各种建筑垃圾。
“楼盘中间这片200多米长的空地,都是我们村村民的承包地,大约涉及20多户村民,我家的1亩多地在中间位置,以前每年种花生、地瓜。”杜女士带着记者沿建筑垃圾堆向东边走边说,“2018年初农闲的时候,村民发现村西北的这片承包地成了垃圾堆。此后,我们就向附近的两个施工工地讨说法,却没人承认是谁倒的建筑垃圾。”
“今年年初,中建八局工地的一名工作人员承认建筑垃圾是他们倾倒的,并承诺在6月1日前清理出来,可建筑垃圾至今还堆在我们地里。”杜女士说,“再给这名工作人员打电话,对方电话已停机。到工地打听,工地里说没有这个人。”
经过10多分钟的艰难行进,记者终于来到这片建筑垃圾的中部,也就是杜女士家的承包地前。“我家的地就在这个垃圾堆下面。”杜女士爬上一片五六米高的建筑垃圾堆,指着脚下说。
记者留意到,这片建筑垃圾因为堆放时间较长,上面长满了杂草,垃圾堆上曾覆盖的绿色覆盖网早已破碎。在这片建筑垃圾东侧的不远处,仍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
“两边的路已经堵住,进不来车,这么多建筑垃圾,只能是两边的工地倾倒的,我们还找了村支部,村里说地已经承包给个人了,堆放建筑垃圾的事只能由村民自己想办法解决。”杜女士说,“许多村民在两年多的投诉无果中选择了妥协。还有村民干脆在建筑垃圾堆的顶部开荒,将碎石块刨出来,整平一小块土地,种上一小片花生,希望有点收成弥补损失。”
建筑垃圾堆积如“山”,不是一朝一夕出现,而是多年积累而成。违规倾倒垃圾长达数年,竟然逃过了监管的“法眼”?难怪投诉市民抱怨:正是相关部门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导致了建筑垃圾的“大患”。
建筑垃圾,被相关部门称为城市管理的“烫手山芋”。为何“烫手”?一则,人、财、物等保障滞后;二则,监管部门的权限有限、职能交叉;三则,多头管理难以形成执法威慑力。这种“管不过来,也都不愿管”的思维带来的结果就是监管的漏“治”,甚至是失“治”。再加上资源化利用率不足、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等种种原因,建筑垃圾“围城”已是城市管理中令人头痛的“顽疾”。
2020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实施。期待相关部门“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进一步健全管控网络,消除监管责任的“灰色地带”,让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让建筑垃圾这一城市管理“顽疾”得到有效治理。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