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厉害了!30年坚守,她把胶南年画带上了国际会展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区自媒体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厉害了!30年坚守,她把胶南年画带上了国际会展

转载 王芳2020/09/16 16:57:2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 15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参加县里的每一期培训,独自一人远赴北京学习,到敦煌和云南写生一呆就是一个月,李增梅靠着30多年的坚持,让胶南年画走出去,填补了这一品类在国展上的空白,还成立工作室,开门收徒,互相交流,带动胶南年画的发展,成了胶南年画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受父亲熏陶从小独爱画画

李增梅的父亲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师上课是不分科目的,尤其是小学老师,所有科目一个人搞定。李增梅的父亲就是如此,既要教授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要科目,又要带领学生学习美术音乐这样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副课。李增梅告诉记者,父亲的书法和美术造诣都是很不错的,所以从小耳濡目染也就爱上了画画,父亲也可以说是她画画的启蒙老师。“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在桌案上写字或者画画,我就在旁边给拿纸递墨,到后来大一点了,就自己开始拿着笔画。”李增梅说。

“刚开始,父亲其实是很不赞成我学画画的,觉得没什么好处。”尽管如此,李增梅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败,她寻找一切机会学习,抓住一切碎片时间练习,从几岁的小女孩到十几岁的大姑娘,十余年的时间从未懈怠。




4幅作品
出国展览

1989年,当地文化馆举办了几期工笔画培训班,李增梅每一期都去,向老师请教,也跟同期的学员交流。那个时候,由于对更多画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和学员之间不同想法的碰撞,李增梅明显感觉要比自己一个人在家画提升更快。

那时候的李增梅只有20岁,很年轻也很拼。“我那时候睡觉的时间很少,有时间就画,累了就趴在画案上眯一会。”李增梅对画画的热情,就犹如在沙漠中行走了很久已经口渴难耐的人突然遇到了一汪清泉,她不断吸取更多知识充实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李增梅的4幅代表性作品《渔家乐》、《浇园》、《收货》和《俺家的菜园》入选对外艺术展览,先后在阿根廷、加拿大、厄瓜多尔、乌拉圭等国展出。


李增梅曾在当时县文化馆下属的企业上过班,后来自己创业,办了文化传媒公司,工作虽然很忙,但她依然坚持画画。“和我当时一起学画画的人很多,但是因为画画确实不是一个可以吃饭的行当,很多人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妥协,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真的很少。”从1989年到2013年,虽然过程艰辛,但依然收获颇丰。



填补胶南年画在国展上的空白

李增梅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所以她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都是精品。李增梅始终坚信,年画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时间,这是一门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耐得住性子。她的画作,用时最短的也得十几天,用时长的几个月半年的都有。


“你看,我这幅画名为《晒秋》,当时是家里老人摔伤了我去照顾,时间相对充足,又不想听老人唠叨,所以就索性去搞创作了。这幅画用时40多天,画的非常细,每个人物的表情都不一样,表现的是秋天丰收的场景,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和谐和睦的生活。”李增梅向记者介绍。

李增梅创作的《金秋》色彩丰富,笔触细腻,感情饱满,将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秋收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该画作在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上获优秀奖,从此填补了胶南年画在国展上的空白。




带动胶南年画的传承发展

对于自己的画技,李增梅不服输也不满足,但是精力有限,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画画中,2013年她关了自己的传媒公司专心研究画画。尽管如此,十几年本地的交流学习还是让李增梅觉得有点进入瓶颈了,所以在2014年,她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在北京3年,她不断学习,勤奋钻研,2017年回来就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一个人画的好不算好,只有带动大家一起好了才是真的好。”李增梅这样说。就是凭借这种信念,李增梅和另外几位爱好年画创作的朋友一起教别人画画,让更多对胶南年画感兴趣的人真正了解胶南年画,学习胶南年画。同时他们也自己创作,参加各种展出和评选,将胶南年画推向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这两年整个大环境好了,政府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民间对我们胶南年画认可度也比较高,而且现在喜欢胶南年画的人小到几岁的孩子,大到几十岁的老人都有,整个传承链还是比较完整的。”李增梅高兴地说。

来源: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汪院萍
创稿件,自媒体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