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青岛:一位老人与海的故事
转载
王芳于 2021/05/24 15:38: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
38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央视新闻报道称,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在杂交水稻研究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的两个梦想不少人已耳熟能详。2016年10月,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级海水稻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开始了他和青岛的“海水稻“故事。袁隆平将这个研发中心的目标定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梦想。 之所以要研发“海水稻”,主要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不多,却有不少盐碱地。 
另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全球的海水稻品种输出,仅东南亚就有3亿亩的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国际海水稻论坛主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袁隆平通过连线向第五届国际海水稻大会做致辞

研究目标是提高C3作物光能利用率、较大幅度增加作物的生物学产能。
对超级杂交稻的研发而言,可以在目前杂交稻平均产量500公斤/亩的基础上提高100公斤/亩,这是世界级农作物产业革命,攻克它就是摘取了世界农业科技领域的皇冠,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通过高光效利用的研究对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两亿亩盐碱地种植潜力巨大增产500亿公斤多养活两亿人。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迎来了青岛、潍坊、温州三地测产收割。
测产现场刚收割上来的带壳稻谷
经现场专家组评定,最终测产结果为:青岛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542.5公斤,超优千号亩产为739.7公斤;潍坊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编号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320.78公斤。
海水稻测评结果出来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连线了袁隆平院士,向他汇报了各地丰收的好消息,袁老很高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青岛城阳上马基地作为全国海水稻产业推广中心,率先开展智慧农业及万亩盐碱地耕地占补平衡项⽬,构建了“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模式,“海水稻城阳上马基地2020年新增150份海水稻材料,总材料数达200余份。” 
李继明博士介绍说,“青岛海水稻基地主要是一个品种的发源地,有将近14个品种,2020年增产都在30%以上。为全国各海水稻种植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种质资源保障。”
其中,山东潍坊禹王基地成为2020年全国首个海水稻种植突破5万亩的基地。目前海水稻团队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
随着海水稻在迪拜试种成功,以及在世界各国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海水稻已作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运营体系,有效承载我国对一带一路及上合国家的技术交流及农业合作需求。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海水稻还将作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打造国际农业经济合作与发展平台。目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2021年已经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
目前,包括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盐碱地储备林、陕西南泥湾红色产业园、青海格尔木高原高寒产业园,甘肃、陕西等地共计千万亩盐碱地及低效土地整理项目也陆续签约。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计划用8-10年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各地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实现海水稻的推广和全产业链发展,改造亿亩荒滩变良田。今天送别袁老
一路走好
-------------------------------------------------
来源:半岛都市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文章,如果分享的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