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物保护在路上|| 米家庄杜氏祠堂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西海岸记忆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文物保护在路上|| 米家庄杜氏祠堂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19/06/17 22:02: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青岛西海岸记忆 226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树高千尺必有其根,

河流万丈必有其源。

宗祠,

代表一个氏族的渊源,

是一支族群留下的独特烙印,

也是后人为氏族先祖树起的一座无言丰碑。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

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

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

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

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

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米家庄有一建于清末的百年祠堂,

随着岁月变迁,

它的历史被掩上了尘埃,

深埋在岁月长河之中。



杜氏宗祠位于米家庄村南,

始建于清末(1905年),

重修于民国24年(1935年),

青砖石墙麻石脚。

再修于2014年,

历经百年,垣残瓦漏。

期间由附近四个村的杜氏村民共同捐献,

经多次小型修缮,

保留至今。



杜氏祠堂原为青瓦石砖建造,

木直棂窗,

屋顶为圆木榫卯结构,

环环相扣,造功精细。

祠堂坐北朝南,面广3间,

长9米,宽4米,

院内有石碑两通及竹子1丛。





祠堂为硬山,

山墙下半部和基础皆为石砌,

墙角、门垛及山墙尖青色磨砖勾缝,

层砖叠涩出檐。

木窗、窗框、门口基石、

房梁及后墙部分瓦片仍为百年前原貌。




再修后砌筑院墙,

建仿古单门楼,

门楣上方嵌“杜氏祠堂”匾额,

基本还原原址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后墙最下沿的瓦片,

瓦片为青色,底端刻有花纹。

据说雕刻的花纹为蝙蝠,

寓意福泽绵远。

历经百年,

这些瓦片仍沐浴着阳光,

为杜氏宗祠百年历史

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正如古代中国注重家族传承,

注重子承父业。

传宗接代、香火传递的传承思想,

为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

而祠堂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的载体。

我坚信,

每一座祠堂背后,

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人,

默默的守护着宗族的发展,

文化的传承。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