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物保护在路上|| 刘殿瑞、杨凌波故居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西海岸记忆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文物保护在路上|| 刘殿瑞、杨凌波故居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19/06/17 22:04: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青岛西海岸记忆 460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老房子像是人一生的缩影,

许多年后,

房子的主人或许已经不在,

但是老房子的存在,

依旧能寻得主人生活过的痕迹,

从而窥探其走过的一生。



在所有胶南人脚下这片热土上,

出现过许多名人,

发生过许多的故事。

我们从老房子出发,

发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保留属于一代人的记忆。


刘殿瑞故居

刘殿瑞故居位于王台“宏楼”西,

坐落在后街铲尖拐角处,

20世纪40年代建,

有廊柱,当为民国之前的建筑。

两层共计7间房,

楼东边保持原状,

西边已翻修。







东边3间建造时间早些,

楼梯休息台转石结构,木扶手。

建在院内仅靠东墙,梯口面西,

走廊设在室外,

木柱石墩,大门朝北。



院内有一水井,

南屋紧邻火神庙。

1950年——1972年公社乡党委在此办公;

1972年公社乡党委迁往东部;

1973年建筑队成立后曾在此办公;

至1976年产权归建筑队;

1985年被经委转卖给庄姓人家。



刘殿瑞故居现已分成两部分,

西边的三间房子已翻修,

有村民住了进去。

东边的几间现无人居住,

偶尔有人去打理着几颗瓜果蔬菜。



当我们走访询问刘殿瑞故居周围的居民时,

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

也不知晓这座老房子住了谁、

曾经发生了什么。

悲哀的是,

无人问津的老房子,

任由着岁月将其荒芜。

幸运的是,

我们找到了它,

在所有人忘记它之前将此保留下来。


(王殿成老人恢复的刘殿瑞故居)



杨凌波故居

彼时的杨家山里,

群峰环抱九沟缠绕,

樱桃又挂满了枝头。

时光年复一年匆匆走过,

杨凌波将军的故居,

在尘埃之中又老了一岁。




杨凌波,

胶南市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东南崖村人,

1919年9月出生,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月入伍。

从1937年接受进步思想,

到1964年到华东局党校学习,

杨凌波在胶南工作过8年时间。

这8年,

正是开展抗日斗争和与盘踞在此地

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最为艰苦的8年。

经历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

经历同内革命的血雨腥风,

经历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

这位世纪老人的戎马一生,

在家乡人民的顶礼膜拜中充满神话般的传奇色彩。



抗日战争时期,

杨凌波领导的“团练”,

自卫抗战、

与日伪顽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衡斗争,

开辟了方圆百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政治上不受日伪顽管制,

经济上不向日伪顽纳捐缴粮,

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杨家山里这座革命堡垒大旗仍在飘扬。




杨凌波故居共八间房,

四五十年代修建,

于七十年代在原址进行翻修。






院内有一棵几百年的桂花树,

枝干粗壮,

味道清新芳香四溢。

院内还有一棵石榴树,

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杨凌波故居有几间房子屋内尚未翻修,

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后窗上的煤油灯还在,

乌黑的箱子蜷缩在角落里。




老式的木头门一打开,

便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屋内的摆设虽然凌乱,

但是仍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生活的气息。




故居的一扇木窗,

一块老砖,一片旧瓦,

古朴却又意义非凡。

他们隐于都市,

藏于胡同之中,

伴随着记忆的模糊,

为追求历史的人们保留住

那份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印记。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