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如何引导网上舆情应对网络谣言机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黄岛公安分局网警大队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如何引导网上舆情应对网络谣言机制

投稿 黄岛分局网警大队2024/08/20 10:48: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3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有些网络谣言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矛盾,或是社会某些畸形状态的一种阐述,某种程度上具有缓解和释放整个社会压力的作用。此外,在很多灾难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多的是源自社会公众对未知信息的焦虑。可以说,它是认知失调后的一种自我调整手段。因此,我们对网络谣言的理解应更多元化,既要看到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并通过“自律、他律及技术保障”三位一体的管控模式尽可能控制,也要正视网络谣言可能的社会功能。对于政府来说,谣言作为一种非官方的表达,虽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但也是观察民众态度和心理的重要视窗。如果说舆论是民意的晴雨表的话,那么谣言就是民意的放大镜。政府也可以从谣言中窥探民情,了解民心,从而在决策时作出符合民意、顺乎民心的决定。

封闭的社会空间是谣言产生的催化剂。由于社会空间封闭堵塞,人们不得不选择“私下小道”的形式表达意见、发表看法,这就为谣言提供了传播的渠道。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言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

研究表明,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官员腐败、干部提拔等敏感领域。有的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去猜测、传播食品安全、流行疾病等谣言。有的人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发泄到虚拟世界,诽谤谩骂、造谣生事。网络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公众的焦虑和不安 定心态。网络谣言袭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件事,更袭击了“社会的软肋”。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网络谣言,还应该关注谣言折射的社会心态、社会现实。网络谣言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发泄。谣言不怕压,因为谣言本身就是社会挤压的非体制产物;往往是越压,谣言越多,流传越广、越快。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同时管制不计其数的发言者,防止网络时代越来越容易被引爆的谣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研究谣言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并加以整治。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造政治宽松、信息透明的社会环境,将网络谣言视为重要的社会舆情,广泛听取民意,积极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政府部门不仅要及时“封杀”网络谣言,更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方面的监管,让人们吃得更放心、活得更舒心;不仅要及时澄清官员是否腐败的真相,还应该从网络中发现官员腐败的线索,发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不仅要及时回应干部提拔是否公正的质疑,还应该根据公众的质疑,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但反观现在的部分地方政府,遇到公众关注的重大消息,仍将瞒报、谎报作为首选策略,不仅给谣言的流传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即使很多时候政府发布了真实的信息,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同。

当下,为了应对网络谣言,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严阵以待。从过去对网络谣言“不理不睬”到今天的“严阵以待”,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体现了观念和理念的进步,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可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追问: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在“封杀”网络谣言的同时,铲除谣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也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一种值得进行学术研究的社会事实。因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科学认识、准确把握网络谣言产生、传播与扩散的内在规律,及时科学引导网上舆情,构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对于稳定民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